美國現代環保運動的開啟者蕾切爾·卡森女士在《寂靜的春天》一書中,不無憂慮地說:“現代人的舒適生活,正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的掠奪之上,須知無節制地索取、低效利用能源、浪費資源、任意排放等,都可能使世界陷入可怕的‘寂靜的春天’。”
在踐行環保理念的道路上,垃圾分類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起點,但是這項事業遠沒有它看上去的那么簡單。深圳從1998年開始就已經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,2000年作為我國設置的8座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,2012年深圳本土網站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,僅有16%的網友認為非常了解垃圾分類—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們愈發認識到這項工作的迫切性與重要性。
十余年間,深圳市政府在機制引導上花費工夫并不小,但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。因為民眾的垃圾分類的習慣,是政府、社區、民間組織及家庭、個人等多方合作的結果。
在這方面,日本作為世界環保意識最高的國家,做出了很好的示范。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全國的垃圾分類,至今已經形成成熟的循環經濟模式。在日本,政府不斷完善有關垃圾處理的法律體系,企業也十分注重研發新的垃圾處理技術,最重要的是,民眾的環保意識更是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。日本人從孩童時期就會受到垃圾分類的教育,不僅有父母的言傳身教,還有學校和社會的教育。違反者要付出極高的名譽代價和金錢代價。在東京這座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,街道上看不到垃圾桶,但是每個家庭有多達七八個分類垃圾桶,分類細瑣而嚴格,以一支女士口紅為例,口紅的塑料外殼屬于塑料類垃圾,口紅管的金屬屬于金屬類垃圾,而殘余的口紅則屬于可燃類垃圾。
“一名巧手帶動一戶家庭,一戶家庭影響一個社區,各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共同參與”“家有巧手 樂活寶安”——寶安區垃圾減量分類家庭巧手評選活動,就是基于這種以潛移默化來移風易俗的想法,期望通過活動的帶動,將垃圾分類的理念,注入到整個社區生活不斷循環的血脈里,讓它成為流動在寶安人血液里的一種習慣,讓更多人擁有條件反射式的分類能力。
雖然深知一兩場活動,不足以達到目標,但是我們信奉從我做起的個體力量,隨著更多的行動、更多的關注,更多的人會愿意帶著勇敢和擔當,背起這份“綠色責任”,走上環保這條艱難但通向希望的道路。
~~~~~~
(來源 :寶安日報)